2012年9月發表於《信報財經月刊》
香港大學房地產及都市經濟研究中心 (香港大學科斯產權研究中心)
鄒廣榮教授、黃紹基博士、姚松炎博士
本港樓價和租金不斷上升, 市民收入增幅卻遠遠追不上,怨氣不斷加深。 本文試圖從經濟學角度剖析香港房屋問題的成因, 指出在可發展土地不變的情況下, 任何試圖解決目前房屋問題的政策只能紓緩一時之痛, 長遠來說並非治本之方。1. 置業難社會怨氣日增
房屋乃香港社會問題重中之重,而香港房屋問題的核心實為:
- 市民收入增長追不上樓價及租金升幅;
- 樓市受制於聯繫匯率制度與可發展的土地不足。
2006至2011年間,樓價上升100%,租金上升50%,而家庭收入卻上升不足25%。這現象有兩個解讀。從投資角度看是好事,業主可賺取物業升值,或享受租金回報,收入可能比正職還要好。但作為無樓一族,不但要捱貴租、抗通脹,即使節衣縮食也儲不夠首期,置業可謂天方夜譚。因此,社會怨氣矛盾日漸加劇,年青人買不起樓要起義,劏房、屏風樓愈來愈多要反對,政府和商家成為發洩的最好對象,任何房屋問題都可歸咎於地產霸權、官商勾結或政府無能。然而,這些指控立成立與否,是法律或政治的問題,本文希望從經濟學角度,剖析香港房屋問題的成因,並指出在可發展土地不變化的情況下,任何試圖解決現時房屋問題的政策最多只能舒緩一時之痛,但長遠來說代價可能十分大,亦非治本之方。
年份 | 1997 | 2006 | 2011 |
樓價指數 | 163.1 | 92.7 | 182.1 |
租金指數 | 134.5 | 91.6 | 134.0 |
家庭月入 (港元) | 約20,000 | 20,000 | 24,500 |
資料來源:差餉物業估價署、政府統計處
- 2. 何以租金難負擔?
市民收入增長,雖然遠低於樓價升幅,但其實與租金升幅相對較接近,要衡量住屋負擔能力可看租金佔家庭收入多少。2011年私樓租金與收入比率中位數為25%,看似合理,但根據我們的估算,低收入家庭的比率一般較高,即使他們租住最廉宜的私樓,租金可佔收入的40%或以上。這說明了,收入與租金的差幅,除了因為平價單位供應不足外,亦是貧富懸殊加劇的問題。但於地產霸權的前提下,我們很容易只看到問題的表面,結果政府以為推出限呎和限量地便可逼發展商供應平價樓,增加上車盤供應,這實在低估了地產商的生意頭腦;另一方面,當物業市場以劏房來即時解決市區平價單位供應不足的問題時,又被政府阻難,但其實政府應做不是取締劏房而是如何增加劏房的安全性。房屋問題只不過是貧富懸殊問題的表徵,大家不應混淆。貧富懸殊問題的根本原因與全球一體化、香港人口政策與及香港經濟結構轉形等,有不可分割的關係,然而它們都不是房屋政策所能改變的!
隨著全球一體化,香港正面臨經濟急速轉型,低技術及勞工密集工作大部分已經外判,而工資的調節速度一般都低於樓價和租金的調節速度,尤其是最低工資立法之後;加上香港的人口政策是不由自主的,相對新加坡的自主自決,配合經濟發展的人口政策,為兩地貧富懸殊問題的近年差距,埋下了成因。事實上,反映香港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在過去三十年不斷上升,聯合國開發組織(2008)報告更指出,香港的堅尼系數是在已發展經濟體系中最高,嚴重程度可想而知。當愈來愈多的家庭因為錯配而未能享受經濟增長的成果,無法置業的低收入家庭又不能分享樓價升幅所帶來的資產增值回報,居住環境日漸轉差,高樓價就成為發洩的對象,房屋問題因而成為社會矛盾;但其實要解決的不先是房屋問題,而是香港經濟結構及人口政策問題。正因為過去一段長時間香港政府藥石亂投,沒有對症下藥,才會有今日的沉疴委頓,一蹶不振。
年份 | 2001 | 2006 | 2011 |
香港堅尼系數 | 0.525 | 0.533 | 0.537 |
新加坡堅尼系數 | 0.454 | 0.470 | 0.473 |
資料來源:政府統計處、新加坡統計局
3. 何以樓價比天高?
而近年市民收入增長一直遠低於樓價升幅的核心原因,其實源於聯繫匯率制度,又不是房屋政策所能幸免。聯繫匯率雖然對香港整體經濟發展有利,但世上沒有免費午餐,香港樓價受外圍經濟,尤其是美國的銀根和利率,所帶來的波動和影響,就是我們為了穩定貨幣匯率而必須付出的代價。
然而,實施近30年的聯匯已變成一項既不能解除,亦不能改動的死政策,取消聯匯不但不能解決問題,而且後果可能是非常的嚴重。港元與美元脫鈎後,無論與什麼貨幣掛鈎,在聯匯可變預期下,市場對政府捍衛新聯匯的決心必然大打折扣。倘若讓港元匯率自由浮動,後果可能更加嚴重,一來財經官員並無制定貨幣政策經驗;二來貨幣政策可能成為不受約束的政治工具;三來因為沒有捍衛聯匯的需要,龐大的外匯儲備可能成為政客尋租的對象。長遠而言港元只是一種過渡性的貨幣,當人民幣成為國際流通的硬貨幣後,港元便沒有存在的需要。實在沒有必要在過渡期冒險改變實施了近30年的聯匯制度。
在2006-2011年間,當美元匯價下跌,利率亦降至接近零,但香港的通脹率卻大幅急升,銀紙瞬間貶值,存款又沒有息收,資金只有流向磚頭保值,引致樓宇的租金回報率不斷向下,現已處於接近2%的歷史低點。這樣低的租金回報率一直依賴美國超低長債息率維持。當美息上升,再加上中國經濟又放緩時,業主隨時血本無歸。
年份 | 2001 | 2006 | 2011 |
丙類住宅租金回報率 | 5.4% | 3.8% | 2.9% |
通脹率 | -1.6% | 2.0% | 5.3% |
3個月定期存款利率 | 2.38% | 2.78% | 0.01% |
實質港匯指數 | 100 | 81.8 | 70.5 |
資料來源:差餉物業估價署、政府統計處、金管局
4. 土地供應的難題
本來香港政府作為香港土地的地主,理應可透過土地供應來穩定樓價,但政府的供應決定往往後知後覺,結果令樓市更波動。九七前,因為中英訂下每年土地供應不可超過五十公頃的政治上限,為九七樓價推上高峰種下禍根,這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有科學驗證文章指出。回歸後,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和SARS疫情,政府停止賣地,又沒有積極拓展土地儲備,加上來自境外的需求日增,為超低息環境下的樓價火上加油 。最近樓價屢破歷史新高,土地供應不足『功不可沒』。2006至2011年間,私人住宅總量的淨增長每年平均不足1%,比九十年代的3%增長率為低。
年份 | 1992-1997 | 2006-2011 |
私人住宅單位總量淨增長 | 157,083 | 57,315 |
資料來源:差餉物業估價署
現時政府要多賣地、或主動賣地嗎?非也,就賣地而言,政府應建立一個彈性、透明度高的土地供應制度,由市場決定供應量。本來勾地表正好幫助政府利用市場訊息調節土地供應,可惜政府一直不肯標明底價,當樓市熾熱,土地屢勾不出時,容易導致市民懷疑政府推行高地價政策,或地產商串謀所以極低價勾地,人為減少土地供應,托高樓市,不僅對雙方沒好處,兼且不能發揮其原本的作用。主動賣地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,反而是制度的倒退,明明是政府不能預知市價和需求,所以有勾地制度;但政府卻在制度裡充當先知,主動決定土地供應量,以滿足未來的住房需求。
然而,公開底價的先決條件是政府先要有大量的土地儲備,這些土地儲備必須是新開拓的土地。這實不容易,因為其實政府手上是沒有多大空間可以增加可發展土地儲備的。雖然香港尚未發展的土地佔全港面積的百分之七十有多,尚未計算海洋面積;但因政治原因,海不能填,山不能移,樓不准高,鄉郊發展不可想,市區重建實難為;可謂左支右絀,足襟見肘。開拓新土地作發展用途,談何容易。最近政府有意收回新界東北農地作發展用途,但這些農地大部分都已在地產商手上,準備申請發展,政府打這些”半熟地”的主意,其實是左手換右手之法,只能解一時之急,實質不能增加整體可發展土地,對長遠土地供應無大幫助。
現時的土地供應政策既不靈活,土地儲備(熟地)亦所餘無幾,所有可行的增加儲備辦法均在政治上難以過關,到處是死胡同;大家必須有『跳出框框』的思維,問題才有望解決。譬如參考橫琴的先例,從外增加土地供應,甚至租地分成發展,亦未嘗不可。
5. 復建居屋要有新思維
資助房屋方面,政府不停加快加建公屋,最近更復建居屋,新界亦派丁權,倘若可發展用地不變,但長遠而言,資助房屋所需土地與私人房屋所需土地互相爭奪,變相減少本來已經短缺的私人房屋土地供應。再者,貧富懸殊問題不解,需要房屋資助的人數只會愈來愈多,需求無窮,供應有限,這明顯是救得一時,唔救得一世的政策。況且,現時的房屋資助模式是幸運兒終身享用制,甚至可以世襲繼承,根本無法永續,當年的政策制訂者實為後世埋下炸藥,現已開始引爆。因此,從可持續發展原則分析,只有『有期』屋的資助模式才可永續,受資助人士所享有的房屋資助,必須在期限內歸還政府,以助其他同樣有需要但未曾受過資助人士,共渡難關。